光,具有波粒二像性。
以牛顿为首的粒子学说,曾经在历史上占有主导地位。认为光是一种粒子。具有反射、折射、直线传播等性质。
后来,杨氏双缝干涉试验,发现光具有波动性。随后发现光具有衍射和干涉性质。从此波动学说成为主导。
麦克斯韦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完善了电磁学说,建立了完美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成功的解释了各种电磁现象。麦克斯韦通过解决数学方程组,发现存在一种叫做电磁波的物质,并提出光也是一种电磁波。不久,赫兹在实验室里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重要论文。其中一篇,因此获得诺贝尔奖,这就是解释光电效应的论文。爱因斯坦,认为光是具有粒子性的,它的能量是量子化的,不连续的。
不久,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论证物质波的存在,并获得了诺贝尔奖。从而,解释了物质都具有波粒二像性的性质。
在现代物理学中,光学属于物理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对它的研究,主要以波动学说为主,但是在解释能量等方面,又借助于粒子学说。这是光的两个方面。
光年, 长度单位,一般被用于衡量天体间的距离,字面意思指: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经过一年时间的距离,为9,460‘7304’7258‘0800米。因为天文数据太过庞大,需要更大的单位进行大概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