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号召,繁荣国内经济,促进消费,今天斥巨资1699个招商信用卡的积分兑换了一张《夺冠》的电影票,现场观影,并且花3元钱购买了一瓶只有过年时候才舍得喝的百岁山矿泉水,为支持我国的电影事业及GDP贡献了我微薄的力量。
《夺冠》很好看,强烈推荐,泪点很多。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词是“当你的判断成为下意识的时候,你在赛场上,才可能出现在正确的位置。下意识怎么来的?训练来的,不是一般的训练,而是千百万次、上亿次不断重复的训练”。同样的,各行各业优秀的人才,之所以优秀,肯定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付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坚持与努力。
“当你的判断成为下意识”也是最近跟朋友探讨最多的,如何才能赚更多的钱,哪个行业容易赚钱,如何才能预判行业发展趋势,这些对我仅仅是停留在口头讨论上,没有付出行动去学习、去研究,而朋友已经付出行动,跟朋友的朋友合伙开了公司,朋友笑称还没有被逼到份上,我无言以对。。。。。。
毕业这些年,回头看看,走过太多弯路,工作上,刚开始虽然也是上市公司,但是行业净利润不行,后来历经多家品牌房企,行业是对了,但是专业错了,况且仅仅是抓住了行业黄金期的尾巴;投资上,在房地产的高速发展期,我却重仓了股票,重仓了股票也不要紧,如果是消费、医药、科技那也能赚不少钱,眼睁睁看着不少牛股从自己的自选股里一飞冲天。
而我偏偏重仓了农业,更可气的是因为疫情影响,农业的避险品质及粮食危机使板块内农业股都翻倍了,我的股票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所以最近这几年感受最深刻的就是“选择大于努力”、“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选择是多么的重要,出现上面这么多的失误就是因为平时缺少了学习、总结、交流,缺少了千百万次、上亿次不断重复的训练。只知道低头干活,不知道抬头看路。
把一件事正确的重复千百万次的训练,争取能够早日达到“当你的判断成为下意识”,好在现在已经有了小目标,以后就要“放心的去干,放开了干,豁出去干!”
昨天首映《夺冠》,有人评价这是中国第一部体育大片,预估票房80亿!
中国女排精神!“胜不骄败不馁,坚守本心”才是真正的女排精神,无论你是体育运动员还是普通人,打心底里都要有一股子冲劲,一种信念!
暂且抛去巩俐的国籍不谈,用巩俐扮演郎平,有点太“美化”了郎平了吧?不!一位是现实活生生的、大家都熟悉的铁骨铮铮的巾帼英雄,世界当红体坛教练,巩俐为了贴近郎平形象,从发型、体态、表情、眼神、步姿等都神还原,连郎平驼背的毛病都没放过。
差不多算是像素级还原。巩俐和郎平两者之间,无论是“身”、“形”、“神”、“韵”上,都散发着相似之处,巩俐也得算的上是身心合一,灵肉交融,毕竟是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影视创作,无论这部电影到底是为了票房?还是为了彰显英杰?都值得被尊重,值得一看!
郎平不仅是一位非常棒的国家运动员,也是一位心怀学生的老师。在赛场上,郎平奋力拼搏、秉持中国女排精神,场下,她能尽力体察到每位队员的情绪。退役后担任教练,训练出了无数出色的巾帼英雄,可以说,中国女排的里程碑上,一定会有“郎平”二字。
只有像郎平这样,把自己的学生、把自己的国家,时刻挂在心上,用发展、和爱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才能培养出心性坚韧的国家干将。女排精神是什么?郎平说过:“不是一定要赢,而是明知道自己会输,也要一分一分地赢回来,不到最后不放弃,到了最后也不放弃!”
选角副导演从全国几千个女排运动员里挑选了最终的十几个给表演老师变魔术一样,把她们一个一个训练成演员,并且重建了80年代的漳州训练基地。在80年代留下了五连冠的奇迹辉煌。虽然说现在的人总是回忆之前多么多么厉害,显得有点自娱自乐,但这是不能缺少的一种情怀和记忆。影片开始时,彭昱畅饰演的青年陈忠和,作为陪打教练的身份缓缓走入女排训练基地,懵懂青涩,眼神闪躲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去向哪里。正对应那个时代中国女排将要走向世界时的前夜,虽然迷茫但有目标,那就是拿冠军!
有趣儿的是,陈冲的女儿演了电影里郎平的女儿,郎平的女儿演了年轻的郎平,呃·····这有点绕啊!用郎平老师的原话来说:“你就是我!”带着这句话去观影,莫名有一种错乱时空,回到过去的感触,呐喊、哭泣、拥抱、欢呼都交织在130分钟荧幕当中。《夺冠》为什么要女排队员真人出演?我想,女排人的精神,不是能演出来的,需要内心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有坚定的信念。每个时代的中国女排都有这一群可爱的姑娘们,她们不畏强敌刻苦训练!
好苦的是80年代落幕之后,一直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整整走过了30年时间,承受了太多终于释放了出来。除了女排刻苦训练时的苦楚,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时期的坚守。
小编在此想说的是“女排精神”不是用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但是只要你走进电影院看过这部电影,通过《夺冠》里的每一个镜头去感受去体会,就能知道女排精神是什么,就能知道“中国人,行的”、“中国人无所畏惧”的底气和根源是什么!
翘首以盼200多天,从年初一直期待的电影终于上映了。去电影院之前我还和朋友开玩笑说,我大概会爆哭吧。
结果,开场五分钟,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了。“中国人,行的!”“中国女排,流血不流泪!”虽然没有经历过曾经的女排五连冠时代,但看到电影里对老女排的展现,还是让我热血沸腾。
而后半段对现役国手的刻画几乎做到了“神还原”。
宝宝发球一定要转六圈,再拍六下,再在手里转顺了才能发,这是打沙排时养成的习惯;为了最终呈现的效果,已经是长发的老果子戴上了假发套拍戏;刚进国家队的时候,因为身体瘦弱,郎导自费给朱婷买蛋白粉加强营养;里约半决赛的前一夜,因小组赛失利,面对最后的机会,队员们聚在一起互相打气,“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给你补位了”;中巴大战,换上场的刘晓彤出乎意料的发挥了奇兵效果;最后一局的关键一球,暂停时,月神和朱婷确认了下眼神,说准备后攻……
这些真实发生过的场景逐一在电影里闪现,一时有些恍惚,感慨演得真好啊,后来反应过来,这哪是演啊,这不就是她们自己吗;影片结尾,当姑娘们站上领奖台欢呼庆祝时,竟然有一种梦回里约的错觉……
中国女排对我而言从来不是命题作文,女排精神也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遇到难关时,只要想到,就有勇气坚持下去的力量。
2008年北京奥运会,因为年纪太小,纯粹看个热闹,也曾问过爸爸,为什么郎导要去做美国队的教练?2012年伦敦奥运会,算得上是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正儿八经看女排比赛。那个夏天,我们遗憾夺得第五,最后一个球落地,很多队员都哭了。我虽然也难受,但仅仅只是因为我们少拿了一块金牌。赢球高兴,输球难过,那个时候的我并不理解什么是女排精神,更不明白这场比赛结束后,很多人,她们再也没有下一个四年了。
2016年里约奥运会,从小组第四到逆风翻盘站上最高领奖台,里约夺冠时的她们就像一个奇迹。但当时的我,只沉浸在夺冠的喜悦中。后来,我才知道那时候的她们,有多难。
我记得双膝软骨全部磨掉、每周要注射三次药物润滑剂的月神,从北京坚持到里约付出了多少努力。
我记得十字韧带断裂,从重新学走路开始,一遍遍训练抬腿、迈步的丽姐克服了多大的心理阴影。
我记得宝宝努力顶起的每一个一传;我记得婷队暴扣后的“王之蔑视”;我记得老果子一个人和场内两万巴西观众比嗓门;我记得霞霞在替补席拿着号码牌对队友说的那句坚定点啊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