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在回国任职后的一次作战会议上回忆起第三次战役时说: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来没有害怕过,可当志愿军打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三七线时,我环顾左右,确实非常害怕。美军几乎是不战而退,志愿军官兵都知道,三八线并不是他们打过去的,几乎可以说是走过去的。凡战场上出现这种大规模的撤退,精明的军事家必然会十分警惕。眼看着几十万中朝军队处于敌人攻势的情况下,我几天几夜睡不好,总想摆脱这个困境。
本来后方的物资供应就很难维持,这时敌人又派飞机对我军运输线猛烈轰炸。战士们吃不饱穿不暖,空中有飞机炸,地面对着美军的坦克大炮,左右沿海是美军的舰队,不下船就可以把炮弹打过来。志愿军随时有遭厄运的可能,我不能把几十万军队的生命当儿戏,所以必须坚决地停下来。
王树增说,对中国军队入朝后的所有战斗记录凝思了三天,终于发现了中国军队的"命门"所在: 每次中国军队的进攻到第七八天时,就没吃没喝没弹药了,不撤也得撤。
彭德怀下令停止进攻,美军开始反攻。全世界包括美国国会和中国军队,都没想到美军的反攻发动得如此之快,而且是在中国军队最不愿意进行战斗的时候。面对这种局势,彭德怀指挥志愿军,通过阻击和运动防御,迫使敌人停止进攻。所有的战斗都异常残酷,在修理山、在泰华山、在汉江南岸,中国士兵用血肉之躯,阻挡李奇微的火海战术。志愿军阵地的失守,照例都是在最后一个肢体不全的战士抱着成捆的手榴弹或是爆破筒,滚向敌人后发生的。
王树增在整理历史档案中发现,情况确实很险,几十万中国军队如果继续南进的话,将正好落入李奇微的圈套。在三七线上,联合国军以逸待劳,修筑了十分坚固的工事,正等待着饥饿和缺乏弹药的志愿军士兵闯入火网。
彭德怀利用敌人东线的一个小疏忽,发动横城反击战,使联合国军的进攻失利,全线动摇。在横城反击战中,中国战士的英勇,使美军最现代化的武器也为之减色。"当一个人抱着同归于尽的心态,局面就会有变化。"
志愿军伤亡太大,经常是一个连上去没几分钟,就只剩六七个人了。连长指导员全都牺牲,司号员炊事员指挥战斗,打到最后一个与敌人同归于尽,杨根思式的战士比比皆是……对砥平里的攻击是在志愿军基层军官坚决要求下停止的。
这场战争的结果对中国来说利益是巨大的:美苏从此不敢小觑中国,越战时候中国警告美国不要过17度线美国就真的没过;中国在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各国地位陡增;国内方面,一个是民族热情被大大激发,中国终于摘掉了一百年外战不胜的帽子(还是打美国),老百姓都觉得出了口恶气;更重要的是,东北工业基地不再担心卧榻边有他人酣睡,一五计划得以顺利完成,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得以建立;对于军队来说,通过这场战争获得了巨大的进化,空军逐渐成型。从这些意义上,朝鲜战争中国的收益远大于损失。更何况,中国以那样的装备水平打到这种战果,怎么都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