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我感受颇深。
毛泽东,我们伟大的***。一个平易近人,富有幽默感、朴素的人。在长征途中,***和他的夫人只是住在两间窑洞中,四壁简陋,空无所有,仅仅挂了一些地图。虽然他做了十年的红军***,千百次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可是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只是一卷铺盖和几件随身的衣物。他一点也没有领导的架子,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伙食普通,衣着简朴。
毛泽东认真研究哲学,一丝不苟。有一阵子作者向他采访***的党史,中途一次一个客人带来几本哲学新书给他,于是他要求作者改期再谈。在接下去的三四天中,他专心读书,似乎其他什么都不管了。他是一个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人。
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他坚持不懈,不屈不挠,不是一下子就这样的。少年时代的他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在学校刻苦读书,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锻炼他们自己。他们知道中国的未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艰难困苦的能力。
毛泽东是一个重感情,有着相当深邃感情的人。当他讲到在战争死去的同志或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的死人事件时,他的眼睛总是湿润的,他和红军战士们共进退,因为有了他卓越的指导,红军变得更加强大。
读了书中的三四篇,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我知道了好多事情,里面的情节深深影响了我。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纪实作品,真实记录了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揭示了中国红军的真正形象以及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的坚定斗争。本书收集和记录了作者与革命将领的谈话,以及与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人的谈话。作者斯诺断言道:“这根本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上丰富而又灿烂的精华。”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紧追不舍,红军不得不做出夺取泸定桥的决定。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沿着火墙密布的铁索,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成功夺下桥头,使红军主力顺利从泸定桥越过天险,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泸定桥水面几十丈高,木板都被敌人抽掉了,只阿剩下铁索,而大渡河水流湍急,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河里。在这么艰险的环境下,红军战士奋不顾身,不畏艰险,用血肉之躯筑成钢铁屏障,抵挡敌人的密集枪弹,勇往直前,他们这种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
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先辈英勇无畏的精神,像他们一样不怕困难,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勇敢面对;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用知识和本领建设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美丽和富强,只有这样,才不辜负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和平安详。(陈思洁)
红星重照耀,中华辉煌现。
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一个又一个领导人,他们虽出身卑微,却凭着一份救国救民的执念,壮大了红军,造就了这天。作为领导人,他们却毫无领导的架子,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吃食,普通。衣着,简朴。磨难,受尽。却难掩,他们那拳拳的爱国之心。不为功名,只为百姓。不求利禄,只求和平。问百姓们为何如此“偏爱”红军,那朴实的话语动人心弦。那是百姓的军,那是救国的军!
长城万里,古代劳动人民用血肉筑成。中国今日,何尝不是?战场上,红军战士,不畏不惧,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正是,忠骨处处埋,战士悔怨无。
向红军战士们致敬!向中国共产党致敬!愿你们的亡灵永存。
作者埃德加?斯诺,以一名外国人,一名记者的身份写下此书。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做出的不懈努力,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甘于奉献,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红军精神。向世人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红色革命如一颗光华璀璨、熠熠闪光的“红星”,永久照耀着朝气蓬勃的新中国。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此乃红军气概。恰如斯,他们才走完,六千英里遥遥长征路,虽坎坷崎岖,但他们终望见了“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那“正西风落下长安,飞鸣镐。”的战争年代,他们明白“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但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是毛主席的誓言,亦是红军战士的誓言。
新中国建立在红军战士的忠骨上,这天的我们幸福安稳,不应庆幸,不应感恩么?
红军战士如颗颗红星,照耀中华大地。红军精神心中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