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他。”“他。”三只不同的手,指向三个方向,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约而同露出腼腆的笑。
如今穿一样的军装,在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新训队接受训练,这样的缘分,让人感叹“巧合到不敢相信”。
张相然、张淞松、张晓龙,这是他们的名字,国防科大2020级军人本科学员,记者见到他们的时候,三人正在新训大队学员六队受训。
站在队列里,他们军姿挺拔,棱角分明的脸上初步有了军人的英气,和其他新兵没有区别。一旦放松下来,三人聚在一起嬉闹,无论是言辞还是动作间都透着熟稔和默契,一看便知是相交多年的好友。
“报考国防科大是你们共同立下的志愿吗?”当记者提问时,三人异口同声:“不是。”出乎意料,三人在填写志愿前根本没有互相通过气。“他们俩都知道我想考科大,但是我不知道他们也报了。”张晓龙挠了挠头,笑着说。
张晓龙想圆父亲的军营梦。未能成为一名军人是父亲心中永远的遗憾,除了父亲以外,张晓龙家出过好几名军人,“我从小就觉得我大舅穿军装特别帅气。”幼时朦胧的对军营的向往,成为一颗种子,在张晓龙心中逐步生根发芽,读高中时,他正式将“从军”作为理想, “国防科大”成为他的第一志愿。
“但我的成绩不稳定,像坐过山车一样。”张晓龙拿自己最擅长的数学举例,好的时候能在全年级排前三,差的时候可以落到班上倒数,为此他非常惆怅,高三压力最大的时候,一次,晚饭后他拉着张淞松去操场散步,忍不住向好友倾吐心中郁结:“不知道我能不能考上国防科大。”
在这之前,张晓龙将“考国防科大”的秘密一直埋在心里,张淞松自那天起才知道,原来好友想从军。“国防科大很好吗?”张淞松好奇地问,无意间从好友口中了解到关于国防科大的信息。
张淞松的家人里有许多军人,父亲、大伯、五叔、堂哥……十根手指数不过来,他有点小自豪:“我小时候是在军区大院长大的。”部队是什么样,军人是什么样,他有更直观的感受。
“要不要上军校?”张淞松曾经无数次想过这个问题,心里隐约有着对军绿色的向往。或许是受好友影响,或许是因为打小对军队充满熟悉和亲切感,他填报志愿时,最终也选了“国防科大”。“我爸知道我要报这里,他说在‘预料之中’。”张淞松对家人宣布这一决定时,父母一脸“我们就知道你会这么选”的淡定,父亲平静的口吻中带着几分骄傲:“我们家里人哪有不当兵的。”
很巧的是,张相然也有家人当过兵。“和晓龙一样,我大舅以前是军人,我妈特别希望我能和大舅一样。”班主任给出了和他父母同样的建议,“班主任说我平时挺不自觉的,上了大学后要有人管管我才行。”张相然不好意思地说。外号“龙王”的张相然是个“话痨”,特别能“灌水”,打字速度快,网上群聊时他能一人霸屏,不过当两位好友以此揶揄他时,他很有些不服气:“淞松平时的话也很密,只是他打字速度没我快。晓龙是个隐藏段子手,吐槽角度刁钻。”
能互相“揭短”,足见关系铁。高中三年,两次分班都没能把三人分开,张相然和张淞松还是初中同学兼同桌。张相然报考国防科大之前,知道这是张晓龙心宜的学校,但不知道张淞松也填了同样的志愿。“后来知道,班上就我们三个报了。”张相然说,录取通知书下来后,高中同学把他们三个的照片“P”在一块,称他们是“三张国防科大”,三人喜欢这个“组合”。
当记者问及新训感受时,三人众口一词:“睡不够。”训练累,他们早有心理准备,来军校就是要吃苦,三人念头坚定。来了却发现,最苦恼的竟然是睡眠不足。在军营,高强度的“淬火”使他们拥有了许多新体验。第一次跑三公里,张晓龙感觉“全身肌肉都在扭曲”,张淞松鼓励自己“老爸以前当兵时天天早上三公里负重跑,我也行”,张相然自我安慰“咬咬牙就跑完了”。硬着头皮完成后,三人惊喜发现“跑得很爽”!从此开始勇于尝试从未做过的训练。
新训半月,驼背消失了,坐姿端正了,腰杆直得好像“不会弯了”似的,三人身上的“军味儿”越来越浓。由于不属于同一专业,新训结束后,三人将分到不同的学员队,难得再有三人同处的时光,仔细一想,三个人都感到不舍,互相看了看,又一次异口同声:“新训后我们一定再聚!”
又是一年新生报到的日子,看到那一张张青涩的面孔不禁让我回想起我新训时的酸甜苦辣。说起新训,脑海便不由自主地浮现起了那张熟悉却又遥远的面孔。
还记得刚来时,脸盲的我总分不清新训班长们,唯独我的新训班长令我记忆深刻,因为他的左臂上闪耀着“银河特战队”的蓝色臂章。虽然那时我不太懂,但是我猜测他一定很厉害。那时,我的新训班长就在我的内心中留下了一个高大的身影。后来的相处中我渐渐了解到,他确实是一个各个方面都很突出的人:在高手云集的卓班中脱颖而出,学科成绩名列前茅,体能丝毫不落下,是特战的一员,政工更是他的强项,曾在国家级媒体发表文章。
在我印象中他是一个对自己十分严格的人。他负责队里的宣传工作,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写稿子。在新训与他相处的一个多月里,我极少在夜里见过他,只有清晨醒来后,看到床上躺着他才能证明深夜他来过。后来我了解到为了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他往往严格要求自己,将一篇稿子反复修改,一两点的深夜对他来说已是常态。
作为第一次打靶就50环的天才神枪手,他顺理成章的做了我们的射击课代表。无论太阳多么恶毒,无论他多么劳累,只要我们有训练任务,训练场上就会有他的身影。可以说队里的每一个学员都受到过他的“亲自点拨”。还记得当我第一次打实弹时,在等待位置的我是紧张、焦虑。当我怀揣着不安在指挥员的命令中来到射击位置时,忽的发现我的新训班长恰好保障我,看到那个并不高大却坚定结实的身影,我的紧张瞬间就消除了大半。
“开保险,验下枪。”
“没事,稳点打。”
在他平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提醒下我打完了5发子弹,心里满是自信。最后我拿到了48环的成绩,全队的射击成绩排到全院首位,这荣誉背后,他当然功不可没。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班长不服输的精神。他总是对我们说:“我希望我们班的每一个人都勇争第一。”他自己更是如此,三公里五公里他始终是第一名。在一次校运会中他冲到最后晕倒,我知道后十分震惊,是什么让他如此不顾性命的奔跑?后来他跟我说:“我只是不愿意跑在别人后面,争强好胜罢了,做什么事都一样。”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也烙印在我心中,鞭策着我向前奔跑。
现在,我的新训班长在经历分流后已经毕业分配到了地方单位。虽然我与他的距离慢慢变远,但他的精神将一直陪伴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