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提前批志愿设置。普通类和体育类中,原采用顺序志愿(分一、二志愿)结构的非军事院校志愿,调整为单个志愿,设置1次征集志愿。原采用平行志愿结构的军事院校志愿由原来的10个院校平行志愿调整为30个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艺术类由原来的10个院校志愿调整为30个志愿。
(2)本科批志愿设置。普通类的高水平艺术团、高校专项计划等特殊类型招生录取志愿合并,设置为特殊类型志愿,设1个院校志愿。国家专项计划、定向、民族班和预科班志愿与非定向志愿合并,设置为普通志愿,志愿个数由原来的10个院校平行志愿调整为45个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征集志愿次数由原来的1次调整为2次。艺术类由原来的10个志愿调整为30个志愿。体育类由原来的10个院校平行志愿调整为30个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征集志愿次数由原来的1次调整为2次。
(3)专科提前批志愿设置。专科提前批增设1次征集志愿。同时,定向培养士官志愿由原来的10个院校平行志愿调整为30个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
(4)高职专科批志愿设置。由原来的10个院校平行志愿调整为30个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
正确看待热门与冷门专业。选择专业时是根据社会风向选择“热门专业”还是根据兴趣选择“冷门专业”。建议考生和家长客观对待冷门和热门专业,科学、理性选择专业志愿,千万不要跟风选择。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生物科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曾经风光无限、“高大上”的“热门专业”却榜上有名。就业情况最好的“绿牌”专业,则包括多年报考冷门的“农林地矿油”类的建筑学、安全工程、地质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专业。
对于专业的评价,有两个维度的概念。一个维度是考生报考导致的所谓“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专业因报考人数多而热门,因少有人问津而冷门。另一个维度是专业性评价,就是从科研实力、师资队伍、社会认可等角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