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性耿介,不畏权威
在1892年考上秀才之后,王国维在与学友的聚谈中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清代汉学家们研究学问的“正途”——考据学。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根本方法是“实事求是”、“无证不信”,即从广泛的资料中收集证据,并检验不利于此证据的种种假设。但王国维的这种学问趋向对其作八股文、考取功名毫无裨益,因此受到他父亲王乃誉的坚决反对。
当十八岁的王国维撰文批驳晚清大儒俞樾的《群经平义》时,这种来自父亲的反对达到顶峰。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学问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可谓博大精深,一时无两。王父认为论地位、资望、学问和文章,俞樾绝不是王国维这样的“后生小子”所能质疑的。
但在王国维看来,学问面前应不分尊卑,一视同仁,不是凡是前辈大师就评论不得。所以王国维依然坚持对俞樾进行批驳。
王国维对前辈大师俞樾的批驳虽然是少年习作,难免气盛,但也已经显示出青年王国维不畏权威,坚持学问面前是则是,非则非的正确观念以及敢与名人争高下的勇气。
适用主题:不畏权威,坚持己见,平等等立意,如2018年全国卷二《战斗机痕迹》。
激发向前一步的众力孙祝安
【人物】江苏南京邮政投递业务检查管理员孙祝安
【故事】2月20日,南京邮政六合区分公司雄州投递部收到一封信件,寄往“六合县马镇区沟石村”,收件人为“王慰华烈士”(实为王殿华),并备注“该烈士(20岁)于1947年12月牺牲于菏泽战役,望邮递员同志再辛苦一下,帮烈士找到家”。投递业务检查管理员孙祝安是一名退伍老兵,也是一名老党员,看到信后发现姓名、地址皆有误,遂发出“英雄埋骨他乡,今天请烈士回家!”的求助帖,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一场自发的寻人“接力赛”席卷南京全城。经过多方努力,孙祝安把信件交到了烈士家人手上,哽咽着说:“作为一名邮政人,一封信、一颗心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现在烈士找到家了,我把这封信交给你们!”
十年一诺暖如歌公益摄影师
【人物】坚持十年为老人拍照的摄影师
【故事】“看镜头。微笑。非常好!”在摄影师充满温情的镜头下,一位白发老人神采奕奕的笑容出现在了照片上。这是“一张照片、一份温情”公益拍照活动中的一个镜头。这项由广州日报摄影部、广东岭南影派本土纪实摄影联盟、广州市侨颐社会服务中心等发起的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第十个年头。每年元宵节,摄影师们都要为长者拍一张照片,至今已为超过两万位长者拍摄了5万多张照片,留下了无数难忘而动人的瞬间。
苦闷与追求——《荷塘月色》
在那个铁屋子一样的时代,像朱自清一样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苦闷,是由于自我被压抑。因为尝试使生活有新的目的和意义,所以,充满追求的生活富有了崭新的意义。苦闷的人总是在行走,在行走中思考,在行走中寻找,在寻找中追求。四处行走,四处寻找,毕生追求:或许,这就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宁静与清幽——《故都的秋》
故都有着一种宁静,秋天尤其如此。生命从宁静中来,终须归于清幽。然而,喧嚣红尘使宁静变成了明日黄花,这个社会到处充斥着人心的浮躁。享受宁静与清幽,就是享受生命旅程中最感动的时刻,就是享受灵魂的安详。一片落叶,一丝阳光,都会使你感受到生命深处悄悄蔓延开来的美好。
优美与诗意——《囚绿记》
“绿”是无法被囚禁的,优美与诗意同样如此。对于“优美”与“诗意”的理解是不是只有优美的生活环境、美好的人际关系、自由放飞的心灵呢?其实不尽然!对事业、学业的坚持不懈的追求,这种追求本身就具有优美的诗意。所以,不管是欢乐还是痛苦,不管是成功还是失意,都可以是有诗意的,生活都可以是优美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关键是我们要热爱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意志、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的每一个过程,这样,我们就能获得优美而诗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