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常和我成绩差不多的同学来问我想好报什么学校或者报什么专业了没。我一开始装死拒绝了回答然后想了两天还是回答了。逃避虽然有用但是解决不了长期问题。其实也有点感谢这次的失利吧,让我能认清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足致命弱点,然后能想办法改正。
2、我现在就在经历这种状况,今天高考成绩刚出来,成绩大概比平时模拟低了个五六十分。而且因为高中读的是重点,初中也是重点学校,同学们基本上成绩都是省内排名很好的那种。心里一直不太能接受,跟爸妈一直说想要复读,感觉再读一次可能考差了也不会差成这样。
3、复读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家里却不由分说。真的很想蛰伏一载,重新洗牌。在不喜欢的学校、学不喜欢的专业,浑浑噩噩地过四年,真的很难挨。但家里实在不同意我复读,感觉已经无路可走。
4、高考没考好,后面大学时期强迫记忆学习,以至于看书半小时就头痛欲裂。而且也时不时做高考考试的梦,长期压抑郁闷带来了太多痛苦。
5、我一直觉得,人生越早碰到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大的挫败,会越好,因为在那之后,每当你想松懈的时候,想想当时受挫的情景,动力马上就满了,而人生不是100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要有持续不断的动力才可以。
(一)
关于我姐,她是个十分幸运又十分不幸运的人。幸运是因为她高考跃居省重点线,不幸运是她参加了三次高考。
要论高考的感受,我想没有人能深刻得过她,高中三年,成绩均为班级10名左右,第一次高考由于肠痉挛发作,发挥失常;复读一年,第二次高考时,身体基本无恙,爸妈战战兢兢地陪护了两天,依然与二本失之交臂,于是报考了专科院校,整个暑假里,她异常烦躁,不吃不喝,总愿意躲在房间里,甚至一度抱怨生活无趣,眼看着曾经的同学都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她开始焦灼,甚至急不可耐。
爸妈的建议保持中立,她最终下定决心回到学校,待心思刚刚放到学习上,大专院校录取通知书就到了,她开始动摇,最后历经各方劝阻和反复挣扎,她留了下来。
不得不承认,她遇到了人生的好老师,那个其貌不扬的中年男人,甚至有点就像《垫底辣妹》中鼓励女主的老师一样,给予了她无比坚定的认可与支持,这个世界上好老师常有,但伯乐并没有那么多。
一如既往地勤奋,早上六点钟起床,晚上十点钟准时上床,由时间的持久战转为效率战,一改内向的性格,主动向别人请教学习方法。
一路走过来,最大的还是心理的转变,庆幸我爸妈是开明的,几乎很少给她学习上的压力,也从不与邻里比较,隔三差五带她去吃好吃的,值得一提的是,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爸妈很少心疼钱。加上小姑的悉心照料,和表弟表姐们唱唱歌,姐姐心情开朗了许多。
高考仅两天,和她一起复习的许多同学又哭又闹,甚至整夜失眠,而她也一下子瘦了六斤,因为没有退路,因为恐惧,甚至她意到这将是她最后一次翻盘的机会……但她坚持不让爸妈寸步不离地守候,甚至还笑着安慰他们。孰不知,那两天她经历了十几年来第一次刻骨的成长。
犹记得查分数那天,她颤颤巍巍,听到自己的分数时,她异常激动,仿佛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她为自己挣扎后的选择付出了努力,而这份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馈。
以后的人生就像开了挂,步入大学后,跑步比赛,社团辩论赛,专业成绩样样优异,她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晚上23点睡,早上6:30醒。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酷暑寒冬,图书馆成了她的第二宿舍,看、读、听、写……仿佛在进行一场宏伟的巨作,从不怠慢。
就连放寒假在家,无论多晚睡觉,早上六点钟坚持从被窝里跳出来,给我们全家做饭。
姐姐在英国发的状态
后来参加考研,从没考过第一的她,拿到了专业第一名,研究生毕业后,即使参加工作她也没有一劳永逸,而是不断地学英语,考雅思,逢年过节回家,还会不顾形象和劳碌地下地干活,理起农活来又快又好,她已经成了我们老家一带方方面面的榜样,去年结束稳定的恋爱长跑步入婚姻,暂时定居英国。
世上没有完美的事情,坚持自己潜意识的选择,并为此负责到底,你一定不会后悔。
人生的太多限制都是自设的,不要等成功了才坚信自己能够打破,而是先去打破才能步步为赢。
因此别太早定义自己的人生,它充满无限可能
(二)
赵同学,是我的高中同学,确切点来说他是扰了我两年的后桌,一个钢炮般的苦行僧,习惯机关枪扫射般念书,整个高中时代常常是废寝忘食,炮声连天。
大多时候,他会成为大家口中的笑料,他的专注憨态可掬,“书呆子”的称谓不胫而走,大家习惯了他的辩论和较真,习惯了他的声嘶力竭和热情过火。
讲真,他有用不完的力气,胸口就像按了一口钟,脑子并不灵光,并不是老师口中的楷模,于他而言并无大碍,大多时候一笑了之。他喜欢看书,几乎会把老师要求之外的课题也一同倒背如流,很少见他悻悻不语的状态,他完全符合王宝强式逆袭。
遇到问题,绝不四处观望,埋头钻研,不解的时候也会求助于人,课堂上他的问题是最多的,滔滔不绝,细繁可陈。
高考时,老天并没有偏爱他的勤奋,他选择复读,一如既往地苦哈哈版,越发像个小学生一样按部就班,有一批同学被大学录取,他从不羡慕,傻根模式开启,生命不止,勤奋不息。
然而,这是一个悲情的故事,第二次高考,他依然没有崭露头角,读了三流的大学,据说在大学里,他进步了许多,由高三时代的小学生版进化为中学生款,热爱运动,喜欢读书,单纯老实。
毕业后考到基层当合同工,27岁时的初恋是现在的老婆,自从有了女儿,他在大家的臆想里还算圆满。
去年,我意外得知他参加国考,留在了省厅,虽说公务员在有些人的眼里并不算一份高逼格的工作,但那个岗位是许多人望尘莫及的,其中不乏名校研究生,对于他来说,的确很高逼格了,至少工资翻倍,至少农村出来的他用自己的努力告慰了年老的父母。
幸运只会砸向那些努力而又准备的平凡人。
那些懂得很多道理的人,其实不如懂得道理少而单纯践行的人,因为前者更容易陷入迷茫。
(三)
闫同学,是我高中时代的上铺姑娘,典型的傻白甜,完美的灰姑娘模型,善良朴素,不急不躁,不八卦。
出风头的事没有她,熄灯卧谈的事没有她,她就像个透明人一样存在,她和王同学类似,但却不急于争论,不善于表达,甚至具备女孩子特有的内敛。
关于成绩,确实也很不错。记忆中她比较爱“死学”,高考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吹呐喊中神圣化,许是因为家境的原因,她的胆识、心性和底气并不足以抵抗各方的压力,失利了,没过二本线,在小城的传统观念里,高考是唯一决定命运的门槛,读三流的学校没前途,复读是毋庸置疑的唯一退路。
然而,复读失利,也成了她的标配。征集志愿时报了十八线二本院校。大学时代她依然后知后觉,不紧不慢,形单影只,几乎每天都会去自修晚自习,舍友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翘首以待的时候,她看恐龙和化石的纪录片;别人急着脱单和撩汉的时候,她研究女人和男人的发展史;最终别人千拥万挤在体制的舒适圈安逸度日的时候,她选择了老家发展最慢管理最松的中学,当了一名老师。
年长的同事们,个个以过来人的身份劝她“从良”,毕竟在小城不入流的单位是很难遇到“优秀”男人的,建议她去考县里的公务员,或者去应聘重点中学的老师岗位,她总是一副无关紧要的态度,最后那些“劝良”者也都作罢,大抵是嫌她没脑子,不懂得变通。
其实只有她自己知道,长远的安全感来自强大的意志力和完全的自我,而强大的意志力往往爆发于目前的安全感与舒适圈之外,想要跳的更远,不如退远一点来助跑。
2015年7月,她辞了职,等待着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她最喜欢的历史考古学专业。当别人玩烂了几部智能手机时,她还在用那部大一时买的按键机,她说查资料用电脑,带在身上的手机不用太花哨,因为很少登录QQ,连微信都没有。繁杂的世界中,四处观望,一味寻求捷径,不过是在浪费成功的必要精力而已,所以她从不浪费有限的精力。
读研期间,亲戚给她介绍条件极好的男票,她考虑再三,甚至还不想开始自己的初恋,目前,她想去看看这个世界,多读几本书,甚至也会准备考试,但绝不会被生活牵着走了。 于是,一个人对待外界的态度,往往就是对待自己的态度,她在功利的世界中安静地找到自己的定位,是一种难得境界。
她真正做到了外表平静如水,内心稳重如山,她的笨,她的后知后觉,不过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大智若愚。
这么多年过去了,打败你的根本就不是高考,而是懒做胆怯又不善于成长的自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