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学科考纲修订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优化考查内容,调整选考模块,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突出变化如下:
1、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
解读:这一改变就意味着试卷会进一步减少记忆背诵类的知识,增加评价鉴赏、分析运用类的题目。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有能力层级的,之前的语文考试侧重考查低级的记忆背诵知识,但现在的高考开始侧重更高层级的能力要求。这一改变其实是紧随北京高考改革,尤其在北京的模拟考试中,分析理解、评价鉴赏、综合运用等高级能力层级题目比例大幅度提高。如2016北京海淀一模第5题:下面选自《茶馆》的人物对话体现了“老舍式的幽默”的哪些特点?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这个题目就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在文章中提取老舍幽默的特点,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新的文本进行分析,用文章的知识解决文章之外的问题,这种考查运用能力的题目比例将极大提高。
2、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解读:这也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材料、处理更多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变成答案写出来。
这个修改,对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方法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学生应该在普通提高阅读速度和处理信息的速度的基础上,根据材料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高效处理文章信息。
其实提高阅读量的要求早就在北京卷试题中得到了体现,现在北京卷语文开始的长文本阅读能够有长达3500字的阅读量,这个阅读量至今还是很多学生的拦路虎。所以考生一定要在平时锻炼阅读方法,做到“速度”和“信息量”的最大化平衡
3、调整选考模块。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两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考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一道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块,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解读:原本的“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文本要求考生二选一,大纲修改以后,明确规定取消选考模块,将“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均作为必考内容。
这一改变并不意味着一张试卷中会同时“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而是出题随机,既可能是“文学类文本”也可能是“实用类文本”。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不能有偏向,两种文体都需要熟悉,两种文体的题目都需要能够对付,考生不能再像往常一样专攻一种,不及其余。
专家推测,为了考试的稳定性,2022年高考题中,在“小说”和“人物传记”中选出一篇的可能性极大,至于“文学类”文本中的散文、记叙文等文体和“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通讯、人物访谈、科普文等文体,保险起见也需要进行练习。
另外就题型来说,可能会根据能力层级有所微调,增加评价类和应用类题目。
1.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2022年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块,“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2.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2022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修订内容原文
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优化考查内容,调整选考模块,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1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
2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3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4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汉语
1考试科目名称由“汉语文”更改为“汉语”。
2新增“考核目标与要求”,明确考核目标是考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并结合汉语的学科特点,确定了不同层级的具体要求。更注重对能力的考查,由传统的知识化的表述转向能力化的表述。
3调整试卷结构、强化能力立意。调整i、ii卷分值比例,减少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查,并根据考生群体的特点增加对读、写能力进行考查的试题。阅读材料由一篇调整为两篇,文体覆盖更全面。
4优化考试内容。增加了对文言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考查的试题。
一.两线共进。即课本复习和知识点专题复习相结合,以知识点专题复习为主线,以课本复习为辅线。课本复习主要利用上午上课前的自由时间,重点强化朗读背诵。虽然早读取消,但对学生的要求不能放松,给学生制订具体可行的复习计划,由学生自主完成。我们要求课前教师必须听到朗朗读书声。知识点专题复习主要由老师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样两线并进,有主有次,可以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二.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相结合。鉴于高考语文命题重主观的趋向越来越明朗。我们在复习专题时,打破常规的复习顺序,把语言知识点的积累和语言运用结合起来,即把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语、病句的专题复习和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图文转换,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用、选用、变换句式,修辞方法,对联的运用等专题复习穿插进行。这样既避免了单纯的语言知识积累专题复习的枯燥记忆,又保证了学生不间断的语言运用技巧的训练。有积有发,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三.语言基本知识点的复习和作文训练相结合。随着高考语文试题中主观题分值的不断增加,有学者预测作文分值有增加的可能。(上海卷福建卷作文已多年保持70分)所以必须改变作文临时突击的错误做法。在第一轮的复习中,至少每两周要进行一次作文训练。(作文训练也可以和模拟考试同时进行)此时的作文训连,教师一定要按照考试大纲对作文的等级要求进行分项指导。比如,第一次作文专门训练基础等级的“符合题意”。第二次作文专门训练“符合文体要求”。这样第一轮复习结束,学生应该能够对高考作文的各项能力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不管作文题目如何出,能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第二轮复习中重点加强高分作文的技能性训练。
四.专题知识点的复习和阅读相结合。高三年级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时间紧,任务重,各科老师都拼命的挤占时间,很多学生都主管地给各科复习排座次,语文成为众多学生眼中的弱势学科,理科班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也忽视了阅读教学,更谈不上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笔者以前也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忽然有一天,一个学生到我的办公室问我:老师,有血有肉的语文课怎么变成了枯燥的字、词、句、段、了呢?我怎么也找不到学习语文的那种兴趣和热情了。我马上明白,抽调了文学与人文的语文课堂,便会变成纯粹的工具理性和技术操作的训练场。这样做的结果会使语文课面目可憎,极大的扼杀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高三年级复习课尤其如此。所以高三语文复习恢复阅读课,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这样做不会降低学生的语文成绩,只会提高其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这是有很多成功先例的,上海闸北中学的程红兵老师的做法可为代表。当然,高三的阅读更需要老师做好阅读材料的精选和指导,不能放任自流。南方出版社的《时文选粹》系列和《读者》杂志可供各位老师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