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喜欢强调家长的心态,因为这属于方向性、纲领性的原则,大的方针错了,所做的行为只会是劳而无功,甚至是南辕北辙。对于孩子的语文成绩不好,我奉劝家长大可不必过于担忧,理由如下:一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是作文要写好(估计有的家长不会认同,听我慢慢道来,你应该会赞同),但最优秀学生作文的得分一般也不会比其他学生高出20分,而两道数学题没有解答出来,损失就不是20分那么简单了;二是我们成天说的是中国话,看的是中文,作文不是很难提高。而象数学,孩子若一直未开窍,很难举一反三和得到突破;三是大家若能参考我的做法,或许较快就可以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了,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呵呵!
这里的题目我为什么要用“较快”而不是“迅速”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呢?其实,我很想用“迅速”这个词,这样,一下可以吸引家长的眼球,点击率自然更高。但我是一个“善良人”,呵呵,不想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误导家长。学习和教育有个渐进的过程,急不得,否则后患无穷,其严重后果我已在多篇文章中阐明,在此就不赘述了。为此,我作了一首小诗与大家共勉,“人生道路够漫长,教育孩子细思量,莫为眼前些许利,待到他日悔断肠。”。
我孩子的作文以往也是干巴巴的,毫无文采,而且耗时很长,经常一上午都完成不了一篇作文,家长和孩子都痛苦不堪,谈“作文”色变。我妻子的语文成绩较好,依其长处,加之我借鉴成功家长的宝贵经验,制定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循循善诱,孩子“顿悟”,作文一下就如同鹤立鸡群了,呵呵!因此,各位家长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不要操之过急,“欲速而不达”,按照我的方法,慢则一年,快则半年、甚至三个月就可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名列前茅不是梦想。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是特别喜欢课外书。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推荐给他们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来读;在中高年级,推荐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报刊杂志,科幻漫画,历史名着,文学名着,名人传记等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多种书籍来读,并且取消种种人为的限制,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理解能力是一种语文素养,它不会像识记能力那样易于形成,需要耐心长期积累。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鲁迅文集》,《读者》杂志对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都很有帮助。
博览群书不但是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也是见识增长,智慧来源的途径之一。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譬如,在小学阶段可以让孩子阅读根据名著改编的连环画,小学高年级可以让孩子阅读一些专门给少年儿童看的名著简写版。进入初中,就应该接触原著。我们建议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阅读的课外书最低应该在500本之上,最好在1000本以上。其中包括100本以上各行各业的人物传记,来奠定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如果孩子的语文成绩考得不理想,家长不要急于指责孩子,这样做只能让孩子反感,于事不补。如果孩子一开始就听不进去家长的话,无论你分析的多有道理也难以起到良好的作用。
遇到以上这种情况,最重要的是家长和孩子都静下心来,看看孩子错在什么地方?让孩子自己说说为什么会出错?是因为不会做还是因为时间紧没做完?是因为粗心还是因为做题方法有问题?家长与孩子只有了解错题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才能采取合适的改进措施。如果是阅读理解题出错,家长和孩子就要重视每天的阅读训练;如果是做题方法不当,家长或者老师就要具体知道孩子如何审题;如果是由于粗心导致出错,就让孩子学会做一题,检查一题;如果是因为时间不够而没做完卷子,那平时既要提高孩子做题的速度;每一次的试卷分析,就是为下一次考试做准备。
总之,家长的眼睛要从孩子的分数上移开,多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这样语文成绩自然会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