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阅读,不懈积累
正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而不歇。"是的,素材的积累和文章的关系就像泉源和溪流的关系,只有积累的源泉丰盈不竭,才有写作时的源源不绝。所以,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是为作文提供内容的活水源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平时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新课标中也再一次提出作文教学中积累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平时积累。学生有了材料,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章出,彻底改变"无米下锅"的局面。
善于思考
有的同学作文总是简单地叙写身边琐事、没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新颖见解,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不够深入,没有把握住升华文章主题的关键。考生要想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就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加工,力求在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珍贵的人生之“金”。
循序渐进,逐一练习
要让学生在高一高二的时候从记叙文开始逐一练习各种文体,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目标,让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每次作文都应该有重点的训练一二项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一次作文训练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使他们每次都能找到自己作文的闪光点,找到写作的新动力,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
练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文能力的差异,实质上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思维能力的强化并非是学生个体之间的聪明与笨拙,相反,脑子灵活的学生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来。好的文章必然出自勤于思考,奋发向上,对生活感悟力强的学生之手。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悟生活,分清是非曲直。
反复修改
最好是明白修改的一般要领,自己动手,勤练修改,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实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修改,再征求老师的意见,或试改后再听听老师的意见。修改文章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写文章确实可以改,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没有大的问题,这才可以修改,如果立意离题,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语言太差,就不适合修改,因为修改也不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如果你的文章在考试中经常是三类文或四类文的较低档次那你先在抄写上下功夫。
用精练隽永的句子开头。写文章有“凤头”之说,就是开头要漂亮。如同美人在前,眉清目秀,长发飘飘,肌肤晶莹,已让人怦然心动。
一场考试,时间只有150分钟,要在这150分钟的时间内,写出一篇精彩的作文来,除了平时苦练基本功,有了雄厚的写作基础,考时文光四射,下笔有神之外,要得高分,恐怕只有凭命运之神的保佑了。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摸索出了一些应试作得分的小技巧,在此奉献给大家,或能助各位苦战考场之人一臂之力。
首先,留一张干净整洁的试卷,博得阅卷者的青睐。无论什么类型的考试,阅卷总是一件让老师非常辛苦的事,如果在时间上有所限制,要加班加点地完成任务的话,那么,老师肯定爱看的是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的试卷。在众多的试卷中,有那么一份字迹清秀漂亮、书写工整认真的试卷突然冒出来,让昏昏欲睡的双眼为之一亮,试想会有什么结果?老师大笔一挥,给点褒奖分绝对不会错吧?于是,你多了二至三分。
其次,稳中求新,稳中求变,另劈蹊径,不落俗套,赢得老师的眷顾。创新作文要创新,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过分的标新立异,又太过危险,在考场上尤其如此,要么一举成功,要么全军覆没,这样孤注一掷,显然不可取。如前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潘金莲的选择》,听说开始判零分,后来有人翻案,判了四十多分,再后来惊动了中央某位领导,将试卷调去看后,拍案叫好,于是才幸运地得了满分。这样的奇遇不是人人都有的,因而,我们要在稳中求胜,求新,求变,才是保证获取高分的正途。
那么,如何做才稳当?通常不过如下这些方法。
取一个新颖别致的标题。如我的学生写“心灵的屋檐”这个话题作文时,就有人用《你那里有我的避风港》《我想到大海中遨游》《不倒的屋檐》这样的标题。写“直面缺憾”这个话题时,就有学生用《那片天,依然很蓝》《落霞依然美丽》《请换个角度思考》等。让人感到既有韵味,又与话题紧密相关,而且醒目,在阅卷老师看够了“心灵的屋檐”、“直面缺憾”之类毫无新气,令人索然寡味的老面孔之后,让人突然遇到这样的好标题,精神为之一振,就可能产生读完文章的欲望,无形之中,你的文章又多了一到二分。
用精练隽永的句子开头。写文章有“凤头”之说,就是开头要漂亮。如同美人在前,眉清目秀,长发飘飘,肌肤晶莹,已让人怦然心动,现在听其说话,竟是字正腔圆、妙语如珠、吐气如兰,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怎不让人心驰神往?于是阅读的欲望指数再次上升,而你的文章就在阅卷老师的怦然心动之时再次上升了一到二分。
我们为模特儿设计好了发型,还得根据其身材和气质配上衣服才能尽显其美丽的特征。写文章也是如此,一定要记住为自己的文章设计一个好的结构,这就等于使先让模特儿有一付好身材。至于文章的结构形式,我们可以灵活机动,别出心裁,或小标题,或日记体,或写成报告,……别人的成功之作很多,能够自创一套当然好,如不能,信手拈来一式,仿其形式“旧瓶装新酒”亦未尝不可,虽然阅卷老师见多识广,未必全都见过,乍一看:这篇文章结构不错呢。嘿嘿,又多了一到二分。